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18-02-12
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,是中华文明的地理坐标,传承着伟大的民族精神。行走长城,穿越崇山峻岭,看宛若巨龙的长城在中华大地上起舞,领略的不只是长城所蕴含的深厚美学和艺术魅力,还有它的精神感染力;回望历史,长城是同一疆域内各民族血缘与文化交流、融合的纽带,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平精神、爱国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,是我们今天实现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“中国梦”的精神动力之一。
和平是长城的核心精神
万里长城是人类历史上修筑时间最长的军事工程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勤劳的中国人就开始筑造这一伟大工程,持续至明代,历时两千余年。长城更像一部史诗,战争与和平是它的注脚。两千多年来,虽然在长城一线上发生的战争难以计数,但是修筑长城的目的,是为了保境安民,给和平建起一道屏障。长城是战争的产物,却是和平的守护神。历史上,长城地带的和平时间远远大于战争时间,中国人民自古爱好和平,长城寄托了反对战争、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。和平是长城文化的核心精神!
行走长城,便会发现长城内外是气候截然相反的两种天地,尤其是明长城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吻合,这条线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。游牧民族经济的非自足性,造就了它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不足,贸易和掠夺是两种主要手段。长城这一系统性的防御体系,迟滞了游牧铁骑的进攻步伐,使其不得不选择朝贡、和亲、贸易等非战争手段。长城内外的各民族对大一统的中国有广泛认同感,即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,也是以统一长城内外为己任。因此,长城不是国界,也不是割裂各民族团结的铁壁,而是同一疆域内的和平安定的屏障。两千余年的时光里,长城线上涌现了数不清的和平守护神,王昭君和三娘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。
欧阳修有诗云:“汉宫有佳人,天子初未识。一朝随汉使,远嫁单于国。绝色天下无,一失难再得。虽能杀画工,于事竟何益?耳目所及尚如此,万里安能制夷狄!”说的便是公元前33年,汉元帝以5名宫女赐予呼韩邪单于的事情。远嫁大漠异族,人人视此为畏途,唯独王昭君自告奋勇,愿意前往。
像王昭君一样远嫁胡地,化身和平使者的弱女子还有很多,她们的出嫁换来了长城一线的安稳,后人永记其功。如今,在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的昭君墓顶上,立有“大德”碑,是对其历史功绩的肯定。
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和平天使来自长城之外,明代蒙古部落首领三娘子。从隆庆开关后的第五个年头(1571年)开始,明朝在大同、山西、延绥、宁夏、甘肃开设11处马市,马市之外设民市、月市和小市。马市开放后,蒙汉人民群情激越,交易量以宣府居多,每年有3万匹左右,而民市的贸易量更大。蒙汉互市给长城一线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,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,张家口逐渐成为新的贸易中心。当时的户部尚书、文学家穆文熙考察了张家口外的茶马互市后,赋诗赞道:“少小胡姬学汉装,满身貂锦压明珰。金鞭骄踏桃花马,共逐单于入市场。”诗中的“单于”就是俺答汗,“小胡姬”就是为汉蒙化干戈为玉帛做出贡献的三娘子。
三娘子生于蒙古贵族,自小聪慧过人,知书达礼,善于歌舞骑射。20岁时嫁给已有两任妻子的俺答汗,因排行第三,遂称“三娘子”。俺答汗归顺之前,与明朝打了几十年,双方损兵折将,战争所到之处生灵涂炭。面对双方剑拔弩张、极度紧张的关系,三娘子力排众议,积极策动丈夫与明朝修好。终于,和平的曙光降临,双方息兵,通关互市。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,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。此后,为了改变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风俗,在塞外原有小城堡的基础上,他们建造了一座名叫“库库和屯”的城市,意为青色之城,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。因为三娘子和俺答汗的归顺,明朝赐名为“归化城”,而草原上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,习惯称之为“三娘子城”。俺答汗死后,三娘子掌管鞑靼部的军政大权,她积极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,被明朝三封“忠顺夫人”。万历十九年(1591年),宣府镇长城一带有两个蒙古部落背弃与明朝的和平之约,犯边入寇,再度引起战火。三娘子闻讯后,立即派兵前往征讨,很快擒获那两名部落首领,恢复了边塞的安宁。三娘子掌权40年,长城内外出现了和平景象,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。因此,明代大文学家徐渭作诗《边词》盛赞三娘子:“汉军争看绣裲裆,十万弯弧一女郎。唤起木兰亲与较,看他用箭是谁长?”
而今张家口的大境门一带已修葺一新,规整雄伟,“大好河山”四个大字(1927年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所书),经气势磅礴的颜体书法渲染,格外苍劲浑厚。像长城线上的许多关口一样,大境门下的铺地石,早已被南来北往的商队磨得光光,中间有两道深深的车辙,可以想见当年边贸通道的繁忙。笔者行走长城多年,到过的关口有数十个,我却独独赞赏“大境门”这个名字,因为它是万里长城上的和平之门——和平才是人类最高远的大境界!博大境界中,满载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恢弘气象。
长城是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
近代以来,面对外来侵略,长城激发了中华儿女抗争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爱国情操。正如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许嘉璐在纪念邓小平“爱我中华,修我长城”题词发表25周年大会上指出的那样:我们的国歌中有一句“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”,中华儿女的血肉包蕴着的是爱国主义的赤诚和义无反顾的精神。这个新的长城体现了不畏强暴、争取和平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内涵,小平同志的题词将华夏儿女的爱国之心凝聚起来了,从而激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。
长城精神之不朽,就是因为它蕴含了这种伟大的爱国情操。
爱国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,在不同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,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。近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爱国精神,是受海外入侵所激发的,它既有别于古代家国天下时的爱国精神,又对其有所继承。古代,那些与他族发生战争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、爱国者,以及可歌可泣的业绩,是本民族值得骄傲的历史财富,这种古代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称为“古代爱国主义”。在对长城的文学表达上,表现得尤为突出,例如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。
1127年,靖康之祸起,开封城破,徽钦二帝被俘,北宋灭亡。陆游一家逃回老家山阴。再两年,金兵渡江,宋高宗率臣僚南逃,陆家改奔东阳,后逐步安定下来。陆游时年4岁。家国之不幸,家庭之流离,在陆游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,南宋之偏安,复国之无望,也铸就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操。陆游一生有诗词一万余首,抒发了气壮山河的报国之情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长城是抵抗胡人南下的最为有力的军事设施,自然也就成了陆游用来鼓舞抗金斗志和抒发爱国激情的常用意象。
陆游曾亲临抗金前线,37岁那年,他在镇江府任通判。时右丞相张浚都督江淮各路军马,往来于建康、镇江之间,但不久兵败,收复故土的希望化为泡影,对陆游的打击尤大。后来他几次亲临宋金对峙的大散关前线,研究抗敌策略。到晚年,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陆游,62岁时又挥动凌云健笔,作《书愤》一诗:“早岁那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!”全诗扣住一个“愤”字,自诩为“塞上长城”,只是志未酬,鬓先衰。最后,只好追慕诸葛亮的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,来表达自己的惆怅与悲愤之情。可见,陆游是将毕生抱负比作长城的。
爱国主义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,是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,陆游通过长城这一意象,表达强烈的爱国情怀。
到了近代,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始确立,长城内外的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“中国”这一整体观念,爱国主义也注入了全新的内容。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便是近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精神。尤其在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长城地带成了保卫华北、抵抗日寇侵略的主要战场。历来蓟门战事震京华!“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,二十九军的弟兄们,抗战的一天来到了”,1933年长城抗战打响,大刀队在喜峰口斩下万千日寇的头颅,《大刀进行曲》唱遍长城内外、大河上下,人心为之振奋。抗日将士英名永垂,长城精神在喜峰口得以升华,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,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。
1937年,“七七”事变后,中国军队在南口长城有效地打击了日军;八路军在涞源黄土岭一带击毙了侵华日军“名将之花”阿部规秀,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;1940年,八路军又在长城脚下展开了震撼中外的百团大战……这些惊天地、泣鬼神的伟大胜利,共同铸就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、浴血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丰碑!
长城体现着自强不息精神
修筑长城,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,是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,体现着历朝历代统治者和人民群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。行走长城,从“天开海岳”的山海关开始,到西接玉门、背靠黑山的嘉峪关,跟随长城穿越莽莽燕山、巍巍太行的险峰峻岭,以及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,跨过黄河天堑,沿着河西走廊的山坡、草原边地,再到戈壁荒滩、茫茫沙漠,不得不叹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力排万难的钢铁意志。
“天子命我,城彼朔方。赫赫南仲,玁狁于襄”,早在春秋时期,《诗经·小雅·出车》里的这句话就已经透露了沿着边境构筑防御阵地的做法,有了修建长城的苗头,这些防御阵地在一些诸侯国渐渐连点成线,长城随之诞生。燕国修筑燕北长城以御东胡,修筑燕南长城以阻止中山、赵、齐等国的进犯;赵武灵王“北破林胡、娄烦,筑长城”,设置代郡、雁门、云中以防匈奴;齐国修筑齐长城;南方的楚国则“欲争强中国,多筑列城于北方,以逼华夏”……其中燕赵长城成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后修筑的秦长城之雏形。
秦王扫六合,“书同文,车同轨”之外的一大成就便是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,有效阻止匈奴的侵扰。汉代继承了秦的遗产,其中就包括万里长城,以和亲与军事两种手段,开疆拓土,解除了匈奴的威胁,并打通了中西交通,将汉文明远播域外。长城保护了汉代丝绸之路的畅通,为盛世局面的出现建起了北方屏障。后来,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朝各朝代,也都不同程度地建造长城,有“六镇长城”“畿上塞围”等重点工程。隋代,为抵御突厥、契丹、吐谷浑等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,文炀二帝7次大规模修筑长城。明代更是边战边修,从洪武初年,到隆庆、万历年间,共修建长城18次,建起了一个巨大的军事防御体系。
纵览长城的修筑历程,无不体现了华夏各族人民自强不息、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。值得注意的是,长城的修建并不是单纯的建筑工程,而是从秦汉时期开始就伴随着垦戍屯田的建设活动,以保证守边将士的给养,这就为长城沿线经济开发和繁荣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,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联系,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。以明代为例,屯田方式有三种:军屯、民屯和商屯。军屯就是驻军屯垦田地。据《明会典·户部·屯田》记载,万历年间,北直隶各卫所有屯田1万余顷,万全部都司有1.9万顷,山海卫有1000余倾。民屯就是通过移民的方式垦田。商屯是为了补充各卫所粮储不足,使商人运粮输边,给予相应的盐铁专卖权。经过屯田经营,长城沿线的居民日增,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,而和平时代长城口岸互市贸易的发展,也带来经济的繁荣。如《宣府镇志》记载张家口一带出现了“南京罗缎铺,苏杭绸缎铺,潞州绸铺,泽州帕铺,临清的布帛铺、绒线铺、杂货铺,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。”长城沿线出现了“塞上物阜民安,商贾辐辏,无异于中原”的繁盛局面。(赵威)(来源:http://csr.mos.gov.cn/content/2018-02/09/content_58946.htm)
中共黄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黄石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
地址:黄石市委大院 邮编:435003
东楚网·黄石新闻网技术支持